日前在跟朋友闲聊的时候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年以后,当今天的大益茶都成了老茶,当市场已经非常完善,那时候的大益茶会是什么?”
朋友不解道:“啥?大益茶再老那还是大益茶,又不会变成其他什么东西。”我说:“不是说茶本身会变成什么,而是大益茶这个集合。”朋友更迷惑了,我补充道:“如果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那大益茶的尽头呢?”朋友恍然大悟,想了好半天,才回应道:“不知道,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啊!”
朋友是一位收藏大益茶很多年的老人了,他要是说没想过,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没想过。没想过不代表不重要,其实无论多么出众的大益茶,保存的有多好,在岁月的冲刷下,也会化为尘埃。
当这些茶化为尘埃的那一刻,是不是就等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呢?当然不是,实体的茶消失了,但它的味道、它的名字、它的风格会镌刻在典籍中,会存在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心中,就想茶圣陆羽,千年前他就已经驾鹤西去,可他写下来的《茶经》却流传了下来,也成为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典籍,没有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由此可知,大益茶的尽头也绝不是随风而逝的尘埃,而是可以传承千年的文化。而那一款又一款的大益茶则是大益茶文化的载体。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尽头是需要每一位喜欢大益茶的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的梦想,就像当年的茶圣陆羽,只有走过万水千山的道路,寻访每一处的名茶,去探寻它们的味道并加以记录整理,然后撰写成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最后归纳总结,才能为后人留下《茶经》这样的千古佳作。
既然茶圣陆羽通过《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石,想要大益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光靠藏茶显然很难完成这样的战略目标。当然也不能效仿茶圣陆羽那样去写一本《大益茶经》之类的书籍,时代在进步,茶也在不断的发展。当年陆羽喝到的茶,放在今天大多也很稀松平常。在没有现代科学体系的支持下,陆羽也仅能就茶也的基本情况加以论述,倘若千年的时光没有长进,那今天的我们都得被陆羽嘲笑到天亮。
图片来源:大益茶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茶具的发展更是远远超过当年,冲泡的技法也跟过去大不相同。这就需要现代的人把品茶的过程完整的记录下来——从茶叶的选择到冲泡,再从冲泡到品饮,再从品饮到收藏等等。不但要有图文并茂的文章,还有相关的视频音频,更要有来自多个仓库的陈化报告。倘若能把这一切都做完了,并编撰成册。那么大益茶就将成为普洱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可这又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都说买茶难,其实存茶更难;存茶难,分析更难;分析难,整理最难。
把大益茶打造成文化产品是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茶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倘若不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把今天的大益茶都记录下来,可能数百年之后留给后人的就是一堆堆毫无茶味的灰尘,那时候的人又怎能在这一堆堆灰尘中找寻到大益茶璀璨的文化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把大益茶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载体,还需要做很多事呢。
图片来源:大益茶
来源:大益行情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